第22期:《德州学院报》

隋唐时期的德州名人———颜真卿

———梁国楹 《德州历代名人》摘录


   期次:第22期      查看:688   


  颜真卿 (709-785年),字清臣,号应方,唐代书法家。祖籍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后徒居京兆万年县 (今陕西西安)。
  一、生平事迹颜真卿出身于儒学世家,远祖颜回为孔门弟子,世称 “复圣”,五世祖颜之推学富五车,其 《颜氏家训》广为流传。这样的家世为他日后的为学、立身、处世奠定了基础。尽管他幼年丧父,但母亲殷氏 “躬加训导”,姑母、伯父亦亲自教诲,所以学业并未荒废, “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少年就以博学多才、善写文章、书法工整而知名。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26岁的颜真卿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经玄、肃、代、德四朝,历任监察御史、平原太守、刑部尚书、御史大夫、浙西节度使、太子少师、太子太师等职。因其 “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敢于面折权贵,直言无讳,因此先后受到宰臣杨国忠、元载、杨炎、卢杞及宦官李辅国的妒忌和排斥,虽有高功硕德,却不能久位于朝,屡遭贬谪。然而他却不以去国为忧,忠君爱民,勤于政务,特别是同安禄山、李希烈等叛乱势力展开殊死斗争,并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成为忠臣烈士的典范。
  颜真卿出任平原郡 (治所在今德州市陵县)太守之前,在京城长安任殿中侍御史。当时,玄宗在位,杨贵妃得宠,杨国忠等一班佞臣横行朝廷,滥施淫威。颜真卿屡进忠言,遂为杨国忠所不容。天宝十二年 (753年),杨国忠诡称 “妙择”,出颜真卿为平原太守。在平原任上,颜真卿以敏锐的目光察觉到,身兼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必反,便以防淫雨为名,修筑城墙,开挖河池,招募丁勇,储备粮草,做战守准备。颜真卿把招募起来的一万多勇士,全部交由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并负责训练,以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为将,做好了防守准备。为了不引起安禄山的注意,他天天大会宾客,泛舟饮酒,赋诗作书,极力给人造成一种文人墨客超凡脱俗、不虑国事的假象。但狡猾的安禄山对颜真卿仍不放心,派幕僚平冽、李史鱼等人,以河北采访使判官的名义,巡视平原郡,刺探防务情况。颜真卿将计就计,陪同平冽等人遍游本郡名胜古迹,并重新刻写了 《东方朔画赞碑》。安禄山得到情报,疑虑顿失,认为颜真卿不过是舞文弄墨、儒雅风流的书呆子,不足为虑。
  天宝十四年 (755年),安禄山举兵范阳,率精兵15万大举南下。河北郡县或开城投降,或弃城逃窜,大部失陷, “独平原城守具备”,兵精粮足,戒备森严,叛军久攻不下,绕道而去。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叛军长驱南下的消息传到京城,唐玄宗举手无措,叹息说: “河北二十四郡竟没有一个忠臣,看来河北无望了!”等到颜真卿的司兵参军李平驰马至京报告了平原郡的情况后,唐玄宗大喜,对左右说: “颜真卿这个人真了不起,竟有如此功业!朕怎么就想不起这个人呢?他是什么模样?”
  第二年,安禄山渡过黄河,攻陷洛阳,并称大燕皇帝,分兵向潼关进攻。为了消除后顾之忧,安禄山派部将段子光携唐将蒋清等三人首级到平原郡,欲胁迫颜真卿降服。颜真卿毫不畏惧,腰斩段子光,召集全体将士举行誓师大会,历数安禄山分裂国家的罪行,号召大家齐心报国,勇杀叛贼。此时,颜真卿的从兄颜杲卿在常山 (今河北正定)也举起了抗叛的旗帜,与平原成犄角声援之势。不久,河北十七郡联合响应,推颜真卿为盟主, “集兵二十万,横绝燕赵”,切断了洛阳到范阳的联系。清河人李萼和同郡几个人来到平原请求颜真卿派兵援救,称颂颜真卿 “义烈”、为河朔 “长城”,于是颜真卿与清河、博平之师合兵一处,屯于博平,安史将领白嗣深、乙舒蒙等率兵二万人来战,颜真卿遣其大将李择交、副将平原县令范东馥、裨将和琳、徐浩等分路进兵,大败叛军,斩首万余级。唐玄宗得报,少觉宽慰,下诏加颜真卿户部侍郎,仍为平原太守,据守河北。
  唐肃宗继位后,拜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河北形势的骤变,迫使安禄山停止进攻潼关,派史思明、尹子奇率军全力进攻河北,饶阳、河间、景城、东安相继失陷,独平原、博平、清河三郡依然固守,但是,被叛军重重包围, “人心危荡,不可复振。”危难之际,为牵制叛军,颜真卿不顾将士劝说,毅然派自己的独生儿子颜颇冒险跨海去渔阳 (今河北密云)联络平卢守将刘正臣,在敌后起兵,夹击叛军。颜真卿的义举极大地感召了人民,他们坚守城池,决心与平原城共存亡。
  当时,叛军已夺取长安,气焰正盛,身陷叛军重围的平原,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人心恐慌。于是,至德元年 (756年)十月,颜真卿只好洒泪告别平原,渡河取道江准荆襄入朝。第二年四月,辗转来到唐肃宗车驾所在的凤翔,被授予宪部尚书、御史大夫。
  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因而屡遭迫害。肃宗朝,为宦官李辅国所忌,贬为蓬州长史。代宗即位,拜利州刺史,迁户部侍郎、尚书左丞、进封鲁郡公。曾弹劾宰相元载等多人。由于言辞激切,文采横生,宦官们争相抄写并向宫外传播。德宗朝,加官太子太师,先后为权相杨炎、奸相卢杞所嫉恨。当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陷反叛,攻陷汝州,于是卢杞乘机上奏德宗: “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糊涂的唐德宗竟然同意了卢杞的提议,众朝臣皆惊讶 “失色”,知道这是卢杞携私报复,颜真卿此去必将一去不复返。但是,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不顾年老体弱,义无反顾地奔赴了淮西。李希烈用尽各种方式,威逼利诱,颜真卿终不为动。后被缢杀,享年七十七。
  平定淮西叛乱后,颜真卿的灵柩被护送回京,德宗 “痛悼异常,废朝五日,谥曰文忠。”并下诏: “君臣之义,生录其功,殁厚其礼,况才优匡国,忠至灭身。朕自兴叹,劳于寤寐。故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旧唐书》赞曰: “自古皆死,得正为顺。二公 (颜真卿、颜杲卿)云亡,万代垂训。”
  德州四年,是颜真卿光辉人生最亮丽的一段时光。在唐朝危难之际,颜真卿挺身而出,率领河北人民展开了同叛军的殊死搏斗,为唐王朝重新组织力量平定反叛势力奠定了基础。这种不畏艰险、忠君爱国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解大都途中经过平原,写下了感情至挚的 《过平原》,盛赞其精忠之节: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河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
  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
  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
  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
  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
  二、 《东方朔画赞碑》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 “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 “颜体”楷书,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自成一体,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的完美结合。
  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 《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端庄遒劲; 《臧怀恪碑》,雄伟健劲; 《郭家庙碑》,雍容朗畅; 《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 《大唐中兴颂》,方正平稳,不露筋骨; 《宋暻碑》,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 《元结碑》,雄健深厚; 《干禄字书》,持重舒和; 《李玄静碑》,书法遒劲; 《颜氏家庙碑》,筋力丰厚。行书传世墨迹有 《争座位贴》 《祭侄文稿》《刘中使帖》 《自书告身帖》等。
  其中, 《东方朔画赞碑》,俗称 《颜子碑》,至今保留在陵县。碑正文为晋散骑常侍夏侯湛撰,唐颜真卿书并撰书 《碑阴记》。碑四面刻字,碑阳碑阴各15行,左右侧各3行,行30字;碑阳碑阴均为大字正书,阳额篆书,阴额隶书;碑文字大6厘米,碑额字大10厘米;全碑共1073字。碑身造型高大,样式古朴浑厚。苏东坡曾学此碑,并题云: “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明人有云: “书法峭拔奋张,固是鲁公得意笔也。”
  唐天宝十三年 (754年)十二月,颜真卿为平原太守刻石立碑时,是年45岁,生逢盛年,书法艺术也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故颜真卿所重书的画选碑文字体平整峻峭,点画雄健,结构丰伟,是颜体极为难得的代表体。可能是兴致所致,颜真卿在楷书正文之后,笔酣墨畅,意犹未尽,于是又篆书碑阳额 “汉太中大夫东方朔先生画赞碑”,隶书碑阴额 “有汉东方先生画赞碑阴之记”,篆书格调古雅,隶书气势雄浑。一碑集楷、篆、隶三体于一身,加上刀工细腻,体现出颜体字之神韵,确属难得的上乘书法珍品。
  1978年此碑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1982年又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为使 《东方先生画赞碑》完整地传于后世,文化部门于 1983年底重新复制 《东方先生画赞碑》,保留了原碑风姿。为妥善保存这一历史文物,陵县在陵县人民公园内修建 “文博苑”。 “文博苑”有四座碑亭,琉璃瓦顶,飞檐抱角,雕梁画栋,玉槛回廊,分别厝放 《东方画赞碑》原碑、 《东方先生画赞碑》复制碑、《东方先生墓碑》复制碑、清历城王钟霖书《颜鲁公画像赞碑》,另有颜公祠,格调高雅,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