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期:《德州学院报》

发挥科研协同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


   期次:第10期      查看:6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省教育厅《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鲁教计字 [2018]1号)要求,学校出台了 《德州学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 (德院政字【2018】39号),要求以服务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为切入点,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决策咨询、文化传承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资源优势,在山东省及德州市的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力推进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 “强化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共建,开展产业体系助推工程,着力培育新型智库,提升文化研究服务功能”的任务目标,以科研协同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实施。
  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布局及德州市产业体系,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学位点建设,积极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
  2017年11月,我校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 《德州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和 《德州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实施方案》。2018年5月24日,学校召开了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对我校立项建设生物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进行了专项调研和工作推进。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组织了学校49名教师参加了西安工程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大力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力争为新旧动能转化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着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新旧动能转换专项招标课题。立足德州市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对相关产业发展、医养健康、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领域开展专题立项研究,着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组织教师申报专项课题18项。
  3.加快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实施。修订了 《德州学院 “十三五”重点学科 (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和 《德州学院 “十三五”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完善重点学科建设投入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遴选、考核机制。2018年4月25日,学校启动了重点学科招标课题申报工作,要求各学科进一步整合优化团队,应紧密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开展研究,鼓励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化工、纺织服装、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目前已形成50个科研创新团队。
  下一步工作:
  1.强化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根据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施方案,引进和培养博士学位教师200名以上,学校博士学位教师达25%以上,硕士学位教师达80%以上,在校学生人数与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7:1左右,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吸收社会资金的投入与捐助,师均年科研经费达到4万元以上,生均年经费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学校达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重点建设生物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工程、动力工程、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等4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并带动更多的一级学科和领域达到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积极拓宽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渠道,加大联合培养力度,在做好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积累经验。
  2.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起草了 《德州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下一步将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领域,按需设立或者与校外共建科研平台,着力推动学校各学院、研究机构发挥学科特色,与企业、产业部门联合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促进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结合,形成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局面,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作用。5年内建成校企协同创新中心5个,争取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
  3.开展产业体系助推工程。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产业,依托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组建重大科研项目研发团队,开展联合攻关项目立项,实现一批关键技术、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突破,为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贡献力量,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创新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
  4.着力培育新型智库。立足德州市协同发展示范区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研究平台,汇集校内外高层次人才,对相关产业发展、医养健康、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领域开展专题立项研究,继续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新型智库,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
  5.提升文化研究服务功能。依托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德州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服务精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德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大禹文化旅游产业园等重大工程建设,打造集科学研究、传承创新、创意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6.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借力德州市京津冀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强与地方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机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科研处)